马英晋,男,1987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本科毕业于伟德国际BETVlCTORAPP官网应用化学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伟德国际BETVlCTORAPP官网物理化学专业,并于2013年-2016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合作研究。归国工作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应用发展部,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开发及应用,其研究方向侧重于基于量子力学的算法开发和基于先进高性能计算手段的软件研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中科院信息化建设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在国内外主流的研究期刊如J. Chem. Theory Comput., J. Chem. Phys.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
学习中积以跬步、勇于探索
2004年,马英晋同学进入伟德国际BETVlCTORAPP官网学习。在大学的前两年,他特别注重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和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例如他在伟德国际BETVlCTORAPP官网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均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进一步巩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辅修了英语口语,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大学期间的四、六级考试;在跟同学一起组队对战游戏的同时,牢记计算机应该首先作为生产力工具,并积极备考计算机二、三级等级考试和参加数学建模、编程的课程。通过大学前两年打下的专业课、外文和数理基础,在大三、大四期间较为自主的尝试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例如将数学建模、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的编程知识用于图表的绘制及实验报告的撰写,再比如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来理解高年级难度较大的课程(如结构化学)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及其内在原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期间学校开设的数学建模辅修课程及他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兴趣领域。
在课余的时间,马英晋同学积极参加班级、年级等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例如足球赛、排球赛、组队对抗类电子游戏等,培养了他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之下,将自己在电子游戏方面的兴趣爱好分散到流行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例如学习了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各类网络集群配置、网页建设以及多种编程语言。
总之,在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中,马英晋传承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科学求实的铁人精神,能够打好专业课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了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为他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科研中脚踏实地、不畏困难
2008年本科毕业后,马英晋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1年高级的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马英晋幸运地加入了南京大学江元生院士的研究课题组,研究方向为理论和计算化学。由于其研究生所学方向为纯理论方向,跟本科期间的应用化学专业在侧重点上有一定的差距,在研究生的初期也是有所迷茫。不过后来经过持续、点滴的学习和积累,掌握和理解了理论与计算化学专业所需要的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等专业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本科期间打下的专业基础课、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积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例如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非常的抽象难懂,仅凭公式推导很难融会贯通,但是结合编程、方法建模的话,就能够很好的进行操作和理解——通过这种多方位的学习方式,他逐渐掌握了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其研究方向也逐渐明朗,即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方法开发的应用方面。由于硕士期间课业表现较好,他也获得了南京大学硕博连读的资格,免试进入博士阶段开展科研工作。他博士期间主要基于重正化群理论,从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针对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体系的激发态开发低标度、分块计算方法,如实空间重整化激子方法;另一方面针对复杂电子相关体系开发高精度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如密度矩阵重正化群和从头算多组态、多参考方法。由于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突出,其博士毕业后很幸运地加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Markus Reiher教授研究组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合作研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母校,亦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工作。在这里,马英晋延续和深入了博士期间后半部分的工作,开发了二阶的密度矩阵重正化群自洽场方法、实现了其解析梯度、共振拉曼谱等的求解。在此期间,他也被吸纳到多个知名的量子化学软件开发团队,为社区、领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工作中勤于创新、全面发展
2016年,马英晋归国工作,并于2017年起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就职于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应用发展部。工作后,其在研究方向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的基础上,侧重于基于量子力学的算法开发和基于先进计算手段的软件研发——两者并重。截止目前,马英晋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中科院信息化建设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正式刊发SCI论文26 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身份13篇),包括 J. Chem. Phys. (7篇)、J. Chem. Theory Comput. (6篇)、物理学报等国内外主流的学术期刊杂志;受邀在国际理论物理与理论化学研讨会(WFTCPC-2020)、第3届全国电子结构青年学者研讨会(2020)作邀请报告;在全国量子化学会议(2017年)、中国化学会年会(2018年,2021年)、国际高性能计算化学会议(2018)、第1届电子结构理论方法青年学者研讨会(2018年)做工作进展的口头报告;在国际OpenMolcas软件开发者会议上作开发报告3次(2014、2015、2021年),参加远程会议1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并在第9届“Molecular Quantum Mechanics”(MQM 2019)会议做相关工作的墙报展示。
此外,作为单位高性能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他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在科研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并积极地做好党员的组织工作、服务好党员和群众、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其也先后获得中心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各1次。在工作之余他也积极的参加单位的各种文体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例如作为领队兼球员勇夺中科院全院5v5足球赛冠军、成为中国足协E级足球教练员等。